淨業修持篇64 生西可持觀音聖號8
一心念佛,無事不辦。而觀音慈悲尋聲救苦,當此極苦之時,令念觀音,較彼令念佛,尤易生信。以佛之威神,人多不知。經中於救苦救難之事,絕少發揮。觀音救苦救難之事,則大乘經中屢屢發揮。如法華經普門品,楞嚴經第二十五觀音耳根圓通章,華嚴經善財參觀音章 (第二十八參) ,大悲經則專說大悲咒及觀音救苦之事,悲華經說觀音因地發願救苦之事,其他經中說者甚多。因此因緣,世無不知觀音救苦救難者。當此大劫,令上等人 (乃上等智識) 念佛則易。下等人(乃下等智識) 以經中未曾說及,或不生信,故令念觀音也。汝何可以佛與菩薩果位神通等較量乎。須知觀音與我世界有大因緣。乃於無量劫前,久已成佛,號正法明。但以慈悲心重,不離寂光 (乃佛住處) ,垂形九界,以行救濟耳。況示跡為阿彌陀佛法王子。如民眾欲求皇帝恩澤,即向太子求耳。念觀音發願求生西方,亦可滿願。以彌陀觀音同一度生之事,非有二義也。 — 文鈔三編·復寧德晉居士書十八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63 生西可持觀音聖號7
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豈有不救苦厄之事。觀音菩薩隨機示導,豈有不接引生西之理。念佛人臨終親見佛及聖眾親垂接引,何得此種死執著。果如是,則佛也不足為佛,菩薩也不足為菩薩矣。生西當以信願為本,若遇危險念觀音,有信願命終決定生西方。或只專一念彌陀,有苦厄亦必解脫。古書所載,難更僕數。今於塵勞中則事事圓通,於修持中則事事死執,不當圓通而妄圓通,不當執著而死執著,此苦海之所以長沸,輪回所以無息也。作此見者,直同小兒,如是之人,何足與議。 — 文鈔三編·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62 生西可持觀音聖號6
念觀音求生西方,有何不可。不觀楞嚴雲,求妻得妻,求子得子,求富貴得富貴,求長壽得長壽,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。大涅槃乃成佛所證之理體,是究竟成佛尚可得,況往生西方乎。且觀音與彌陀,同為一度眾生事,有何分別。然亦須於朝暮念佛,方為事理圓融。不觀大悲經觀音令禮拜持咒者,先念彌陀名號乎。 — 文鈔三編·復傳度和尚書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61 生西可持觀音聖號5
念佛也好,念觀音也好,何必多此一種閒計校。光以末劫苦重,觀音悲深,故每令人兼念,以期速獲慈護也。然念佛亦非無感通,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。專兼均可,佛亦曾令人念,故知了無妨礙也。若念彌陀求生西方,又念藥師求生東方,則不可。彌陀,觀音,同是一事。而觀音悲深願重,故當兼念,以期速得感通也。所有閒議論,均用不著。古人雲,遵其所聞,行其所知,此二句,乃真實修持之龜鑒也。觀音乃過去古佛,為彌陀輔弼。念觀音求生西方,亦可如願,有何不可。念觀音,地藏,彌陀等功德之校量,乃令人發決定念佛心,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。若死執其語,不會其意,則成佛怨矣。 — 文鈔續編·復念佛居士書 …全文
淨業修持篇60 生西可持觀音聖號4
真念佛人,專一念佛,成佛尚有餘裕。修行固以專一為貴也。真念佛人兼念觀音,亦可為念佛之助。何以故,佛度眾生,尚須觀音相輔而行。況吾人上求下化,兼念觀音,豈有不可之理乎。 — 文鈔三編·復卓智立居士書三 …全文